Tuesday, July 18, 2006
相信這位教育部國際交流司司長, 唔明白市場經濟係講供求, 而唔係講交流
駐京周記﹕內地尖子「傷害」了大學師生感情
【明報專訊】上周,內地高考放榜(相關新聞 - 網站)後學校與學生開始一個非常複雜的互相挑選過程,年復一年的新聞今年的新意,在於香港高校把內地4省的狀元以高獎學金「高價買走」,從而引發一場北大、清華淪為二流大學的議論。但清醒的論者認為,北大清華每年招6000多人,少了百把個尖子不會對他們形成實質的威脅,關鍵是對「對內地的高教改革招生破冰意義」。
內地尖子放棄北大清華而選香港高校,對社會心理震撼比對內地高校造成威脅的實質意義大得多。去年北京理科狀元陳秀野放棄清華轉投香港科大,今年文理科狀元雙雙參加香港高校的面試,廣東狀元楊洋和孫貝貝分別被科大和中大「撬走」。一時間,媒體上「香港高校把北大清華掃為二流」的言論甚囂塵上。
內地尖子放棄傳統視作一流大學的北大清華,其實存在兩大誤區﹕一是部分尖子不以內地高校作為首選就使內地高校淪為二流大學,殊不知高校的「流」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二是因而引發比較內地與香港高校的優劣,殊不知學生挑選學校的標準是以眼前的獎學金數額及將來擇業與到外國升學機會為首要標準,而不是以高校的其他因素作為標準。
對於一間大學的水準來說,生源的優劣固然重要,要不然香港高校也不會以58萬元獎學金吸引內地尖子以拓闊本地學生的視野,但只是其中一個因素。還有一流的師資、一流的學術環境等因素,北大、清華目前也只是為邁向一流大學的目標而努力,除了生源的因素,無論在研究經費以及在學術自由等環境尚在爭取階段,近年學術造假問題更與邁向一流的目標背道而馳。既然生源問題的影響有限,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師資與學術環境的問題。
內地尖子紛紛以香港高校作為首選,也會引發與內地關係發生不必要的誤會問題。
香港高校為內地培養商業人才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因為將來愈來愈多要到內地發展的跨國公司和香港企業,以至要進軍國際市場的內地企業,都需要招攬具備內地與國際視野的法律、金融和商業管理,甚至是工程與生物科技的畢業生。愈來愈多內地優秀學生在這些學科有所專長,不但可以加強香港教育中心的作用,也可以鞏固香港作為金融貿易中心的作用。
然而,內地官員為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創造了方便之後,卻要面對內地學生和高校校長的壓力,因為內地學生在香港要付高昂學費,又觸發了內地高校不得不加速改革。 教育部國際交流司司長曹國興在5月底的記者會上主動提出﹕內地已經給予在內地攻讀大學的香港學生與本地生同等收費待遇,目前正向特區政府要求給予在港內地學生與香港本地生同等收費的待遇,但一直得不到樂觀的答覆,這已經對兩地人才交流造成障礙。
香港高校吸引內地尖子,對高校與社會整體的自身發展帶來好處,但卻打破了去不了或者不想去香港高校的師生心目中北大清華的神聖地位,他們心中的酸葡萄感覺可能會發展成嫉恨心理,加上內地生在香港的高昂學費問題如果拖延得不到解決,可能會為內地與香港關係帶來負面影響,不可不察。
【明報專訊】上周,內地高考放榜(相關新聞 - 網站)後學校與學生開始一個非常複雜的互相挑選過程,年復一年的新聞今年的新意,在於香港高校把內地4省的狀元以高獎學金「高價買走」,從而引發一場北大、清華淪為二流大學的議論。但清醒的論者認為,北大清華每年招6000多人,少了百把個尖子不會對他們形成實質的威脅,關鍵是對「對內地的高教改革招生破冰意義」。
內地尖子放棄北大清華而選香港高校,對社會心理震撼比對內地高校造成威脅的實質意義大得多。去年北京理科狀元陳秀野放棄清華轉投香港科大,今年文理科狀元雙雙參加香港高校的面試,廣東狀元楊洋和孫貝貝分別被科大和中大「撬走」。一時間,媒體上「香港高校把北大清華掃為二流」的言論甚囂塵上。
內地尖子放棄傳統視作一流大學的北大清華,其實存在兩大誤區﹕一是部分尖子不以內地高校作為首選就使內地高校淪為二流大學,殊不知高校的「流」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二是因而引發比較內地與香港高校的優劣,殊不知學生挑選學校的標準是以眼前的獎學金數額及將來擇業與到外國升學機會為首要標準,而不是以高校的其他因素作為標準。
對於一間大學的水準來說,生源的優劣固然重要,要不然香港高校也不會以58萬元獎學金吸引內地尖子以拓闊本地學生的視野,但只是其中一個因素。還有一流的師資、一流的學術環境等因素,北大、清華目前也只是為邁向一流大學的目標而努力,除了生源的因素,無論在研究經費以及在學術自由等環境尚在爭取階段,近年學術造假問題更與邁向一流的目標背道而馳。既然生源問題的影響有限,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師資與學術環境的問題。
內地尖子紛紛以香港高校作為首選,也會引發與內地關係發生不必要的誤會問題。
香港高校為內地培養商業人才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因為將來愈來愈多要到內地發展的跨國公司和香港企業,以至要進軍國際市場的內地企業,都需要招攬具備內地與國際視野的法律、金融和商業管理,甚至是工程與生物科技的畢業生。愈來愈多內地優秀學生在這些學科有所專長,不但可以加強香港教育中心的作用,也可以鞏固香港作為金融貿易中心的作用。
然而,內地官員為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創造了方便之後,卻要面對內地學生和高校校長的壓力,因為內地學生在香港要付高昂學費,又觸發了內地高校不得不加速改革。 教育部國際交流司司長曹國興在5月底的記者會上主動提出﹕內地已經給予在內地攻讀大學的香港學生與本地生同等收費待遇,目前正向特區政府要求給予在港內地學生與香港本地生同等收費的待遇,但一直得不到樂觀的答覆,這已經對兩地人才交流造成障礙。
香港高校吸引內地尖子,對高校與社會整體的自身發展帶來好處,但卻打破了去不了或者不想去香港高校的師生心目中北大清華的神聖地位,他們心中的酸葡萄感覺可能會發展成嫉恨心理,加上內地生在香港的高昂學費問題如果拖延得不到解決,可能會為內地與香港關係帶來負面影響,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