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9, 2007

 

毓民星期天 2007/1/28

毓民星期天 2007/1/28

http://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632&extra=page%3D1

政治搞久了,人也變得面目可憎!

  香港沒有正直謙遜,自視缺然,不搞權術的政治家。由於制度上的缺陷,加上「北京爺們」的干預,人性的畏強欺弱,香港多的是目光如豆、痼蔽自私的政客。搞政治的基本動機明明是為了個人或政黨權力之擴張或保持,卻遮遮掩掩,欲蓋彌彰。不但諱言權力,更是侈言道德。梁家傑批評曾蔭權動用公共(政府)資源搞選舉,後者煞有介事回應,說甚麼「着數是大負累」!曾蔭權也很認真的表示,該報入競選經費的一定會「報銷」!

  看到這兩位準特首候選人低水平的「口水戰」,不禁令人大搖其頭。

眾星拱衛假戲真做

  曾蔭權是現任行政長官,爭取連任,當然比對手「着數」,這是不言自明的。只要曾蔭權不太過分,人們也就視為理所當然的了。乘特首座駕前往競選總部是動用政府資源,那麼曾蔭權在辦公室思索選情,佔據了特首在上班時的思考空間,又算不算動用政府資源?

  弔詭的是,梁家傑及其同路人明明知道所謂有競爭特首選舉是騙人的,卻假戲真做,要求「平等待我」;那是不是說,小圈子選舉在技術上只要盡量做到公平,民主黨、公民黨便雖不滿意,也會被迫接受?

  民主黨、公民黨「眾星拱衛」梁家傑,要打一場漂亮的「有競爭特首選舉戰」,其可惡之處,除了為這個不義的選舉背書,更誤導市民八百人選特首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公平、公正、公開,而且爭取到非泛民主派的選委支持,選情可以很熾熱,雙方差距可以拉近……。寫到這裏,毓民不禁要開罵: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見風使舵面目可憎

  劉慧卿說得好:梁家傑參選不是要踢爆小圈子選舉嗎?怎麼當真的來玩?所以劉慧卿公開表示不會提名梁家傑。另外一位曾經表示會杯葛小圈子選舉,不提名梁家傑的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李卓人,見風使舵,宣布提名梁家傑參選。李卓人解釋,提名梁家傑有助推動最低工資及雙普選。真的嗎?李卓人搞了十幾年工運,聲嘶力竭,推動最低工資無寸進,提名梁家傑就可以推動最低工資立法?至於有助推動雙普選,更是荒謬得可以,已經不用詞費。政治搞久了,人也變得面目可憎!反正都是為了權力,那就乾脆承認吧。

政治起源人類之惡

  美國近代有一位政治學者諾麥德(Max Nomad)說:「只有兩個原則統率一切的政治。第一是,用一切方法取得權力,甚至是那最卑鄙的;第二是,用一切方法保持權力,甚至是那最卑鄙的。」此間政客對於諾麥德的講法,必然是口頭否定,內心嘆服。但是,他們還是喜歡用一套漂亮而動聽的說詞,諱言權力慾,使它成為一個不登台的幕後腳色。政客口是心非、左搖右擺,他們心裏明白,就是不肯說破。

  權力慾植根於人性,在人們尚未發現人性有根本改造的可能時,必須承認它的存在(過去現在與將來)。侵佔的本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為了限制分別的個人侵佔本能,所以賦予某一人或少數人以特殊權力,由他們來維持一個使「分別的」許多個人勉強相安無事的和平秩序。這也許就是政治的起源。可以這樣說,政治起源是人類之惡,如果人類沒有這個惡(侵佔),就不需要有所謂政治。於是民主政治理論的先驅者,想盡千方百計要限制那些擁有權力的人為惡,把政府的建立交由人民投票決定,把政治權力分割使之互相牽制。「IN GOD WE TRUST」的美國,憲制設計是基於對人的不信任,「以野心對付野心」,所以立國以來長治久安。

改革社會遵循理性

  民主黨、公民黨爭取民主,不但徘徊瞻顧,還要在「凸顯小圈子選舉的荒謬」暴露自身的荒謬;兩黨是泛民主派的主流,如果靠他們來爭取雙普選,會有成功的機會嗎?

  十多年來,有關香港民主政治的進程的討論,都說有所謂「循序漸進」與「偏激急進」的訴求。在親建制陣營而言,按照《基本法》規定「循序漸進」已成金科玉律,泛民主派爭取○七、○八普選是「偏激急進」,不利和諧。今天,爭取○七、○八普選的民主黨、公民黨,懍於現實利害,參加○七年小圈子選舉,「偏激急進」這頂桂冠便落在對民主進程一以貫之的人頭上。某「文妓」甚至揶揄反對小圈子選舉的社民連:去香港會放炸彈吖,笨!

  天可憐見,以和平方式,甚至被迫在《基本法》框架下爭取民主的人被視為「偏激急進」,而反對小圈子選舉當仁不讓的人,則被視為「革命派」!

  人不能無理想,否則就缺乏進步的動力。社會主義何嘗不是一種人類的理想,但是一旦陷於狂熱,理想成為權者藉着暴力裹脅人民的借口,則必然為人民帶來禍害。人們反對的是狂熱的理想主義者,以先知的姿態,帶領一批盲目信徒橫衝直撞;人們並不反對那些對創造新事物和改變現實表現積極態度,又遵循理性原則的改革者。毓民及社民連同人並非狂熱的理想主義者,亦非偏激急進之徒,而是揭櫫「社會民主」的大旗,遵循理性,為捍衛社會公義而奮鬥!

後記

  楊萬里有兩首詩最可形容毓民過去三十多年爭取民主、自由的心境。第一首是《桂源舖》:萬山不方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頭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萬山叢中一道小溪奔向大海,那怕在它前面是高山層疊,那怕溪水是一點一滴,都會連到目的。胡適之先生曾說,此詩象徵自由與權威的鬥爭。自由終將獲得勝利。第二首是《岸沙》:水嫌岸窄要推開,細蕩沙痕似剪裁;蕩來蕩去元不覺,忽然一片岸沙摧。與《桂源舖》一樣,楊萬里認為水性是求自由的。從來沒有水流是安分地循着河道前進的,當它的力量強大的時候,四處奔流,當它力量弱小的時候,便慢慢地侵蝕河岸。終會有一天,堅固的河岸也無法經得起細水長流的侵蝕而崩塌。爭取自由原本就是宇宙的定律。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